大概何時決定要辦下去?大概四月決定,那段時間有大量事情發生,各國疫情越來越嚴重,各種消息傳來,CPH:DOX(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)大概是最早決定取消實體、改作線上的大型影展,SXSW(西南偏南影展)則是整個取消,然後新加坡4月7日開始封城。
《伊洛瓦底》報導,由軍方掌握的緬甸衛生體育部(Ministry of Health and Sports)19日公布,2月1日至7月19日期間,累計9萬4000例確診病例,2150例死亡病例,死亡病例大多是6月中以後出現。據人權組織政治犯援助協會(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)稱,自政變以來至少有66名醫生、護士和外科醫生被捕,7人被殺。
目前,緬甸醫生、護士以及媒體工作者都加入公民抗命運動以反對政變,軍政府的回應是逮捕醫務人員,並搜捕為治療負傷抗爭者而設立的診所。」 《金融時報》報導,軍政府領袖敏萊昂(Min Aung Hlaing)將軍18日表示,為了合作抗疫,鼓勵民眾投入志工行列,以及「組織和協會盡其所能跟我們一起合作。緬甸、泰國、印尼和馬來西亞都面臨傳染性更強的變種病毒株使疫情爆發。然而,翁山蘇姬(Aung San Suu Kyi,港譯昂山素姬)政府倒台打亂控制疫情的行動。緬甸社會也因此陷入混亂,不少患者無法至醫院接受治療而在家去世,一個志工組織透露「一天要運送30到40具屍體」,而醫療用品如氧氣機、血氧機等價格高漲甚至翻倍。
自疫情發生以來,COVID-19病例總確診病例23萬4000例,5281例死亡病例,不過世界衛生組織(WHO)認為這數字仍是低估的,因為緬甸人口有5400萬,每天能篩檢的人數僅1萬2000人到1萬5000人。」近幾週每週新增病例都是翻倍成長。此時消費者受到的刺激將更為強烈,且開始考慮要不要帶這瓶酒回家
再搭配能符合親子雙方需求的爸媽提案,讓他思考。妳曾經有被這樣笑過嗎?」(體會她的感受/回溯過往)我想到,她的感受可能與過往經驗有關。這段在路上的對話,證明了我們的每一個感受與決定,其實都有其背後的原因、想法與經歷。然後,很快速的吃完早餐、刷牙,花不到幾分鐘我們就出門了。
真的很奇怪耶,遲到就遲到啊,幹嘛要笑我?」她似乎想到過往,還是有點小生氣。「不喜歡,因為我進門時,大家都會看我,我不想要被盯著看。
」 「如果沒有那麼不舒服的話,爸爸有三個建議,妳可以想想看喔。當然,滿足孩子需求的前提是不能碰觸到教養的底線。第二,妳想再睡一下,我們請早自習就好,第一堂課前到。」看來他已經在狀態裡了。
」我直接去房間關心女兒。「有條件的反問」的語句用法:提出滿足孩子需求後的相關條件。爸媽認為最好的辦法,不代表孩子也是這麼認為。」 我離開她的房間後,過了一會兒,女兒很快的就穿好制服出來了。
「如果你不想現在寫功課,想要回來之後再寫,那麼,我們就提早回來,有充足的時間讓你寫功課。「假設現在是晚上九點半了,你還沒刷牙洗澡,現在我假裝是爸爸要叫你囉,然後,你像平常一樣就可以了。
思考後果的反問 有位媽媽帶著孩子來聽我的演講,Q&A的時候,問我一個問題:「他(指著旁邊的男生)每次在睡前,總是要不斷地催他去刷牙、洗澡,他都說不要,一直拖。由於,澤澤要提早到校擔任糾察隊,我先送澤澤上學,再回來接女兒,順便讓她多睡一會兒。
我想請整天(其實是半天,小二讀半天課)。我先抱抱她,緩和一下情緒,才趕緊匆忙說聲掰掰,進去了。爸爸理解你想玩,而爸爸擔心的是如果太晚去洗澡會太晚睡。「有一次,在小一的時候。「你在做什麼?讓你沒有辦法現在去呢?」(好奇現在的事件) 「我在玩。決定出門的背後原因 我帶女兒上學的路上,還發生了一點小插曲,想要分享給你們。
」(有條件的提案2)+「你認為哪一個比較好呢?」(反問) 沒有否定孩子的想法,也沒有強迫接受任何意見,而是理解他的需求,加上條件限制與多重選擇,再讓他思考。「平常都是怎麼說的呢?」 「快點去洗、要十點了、很晚了、再不去的話就⋯⋯」媽媽大概說了一下。
「有哪裡不舒服嗎?」摸摸她的額頭,沒有發燒。」 講完兩個建議後,接著提出最後一個:「第三,真的很想睡,我們直接請半天,但是,因為妳連上課都沒精神了,所以,在家只能休息跟做靜態的事,沒有玩、也沒有電視,而且今天的功課還是要當日完成。
」 「媽媽說,妳想請假睡覺,是嗎?」 「嗯。「哇~被笑的感覺真的很不好。
介不介意叔叔直接來跟你說說看呢?」我大致了解後,對著坐在一旁的男孩詢問。妳評估身體的狀態,想一想,如果這三個妳都不想要,妳可能自己要想一個不用請整天的辦法,想好了再跟爸爸說。「女兒啊?妳還好嗎?」我先關心她的狀況。繼續說:「所以,現在有人遲到了,我會做著自己的事,不會特地去看他們,因為,我知道這個感覺很不好。
「是喔,早自習結束時進教室,也不喜歡喔?」(好奇現在的想法)因為我認為這是個還不錯的選項。而是使用「有條件的提案」來反問討論出具體的雙贏辦法,由孩子思考。
所以,爸爸希望你十點就要全部弄好,躺在床上準備睡覺。「所以,妳決定去上學了?」我問。
」 「當時,很難過嗎?」(好奇過往的感受)我關心反問。我們不用跳進「可以」或「不可以」的陷阱題裡。
」 「笑妳什麼呢?」(好奇過去的事件) 「笑我:哈哈,妳遲到囉。第一,如果妳醒了,現在起來,時間還來得及,不會遲到。」 剛聊完,也正好到學校了。有條件的反問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,我們要維護他的自主想法,只是,尚在「無律」居多的孩童階段,完全放手由他作主,多半會做出不周全的決定。
好嗎?」我說明了情境。文:澤爸(魏瑋志) 有條件的反問,讓孩子思考後果 有天早上,女兒有點感冒,很輕微但昏昏沉沉的起不來。
」(有條件的提案1)+「不然,你現在能寫多少,剩下的功課,我們帶去寫,寫完之後再去玩,我們就不用提早回來,可以玩得比較盡興。「因為我不想要在早自習時進教室,也不想要在家休息這麼久。
」女兒的聲音仍有點無力。到底該怎麼跟他說?」 「孩子幾歲?」我先問年齡。
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-12-21发表在极致时空,如有疑问,请联系我们。
本文链接:http://sv5ch.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.org/b99oe/5771.html
有话要说...